王心刚的写真照片
王心刚的生日是1932年01月01日,出生于大连。
1957年起,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主演影片《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等。1958年转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相继主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
中国电影演员。辽宁大连人。1949年中学肄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军工局文工团任话剧演员,曾在《李闯王》、《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57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寂静的山林》中饰男主角,后又主演影片《牧人之子》。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大河奔流》、《伤逝》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81年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地塑造了爱国将领蔡锷的银幕形象,于1982年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后任八一厂副厂长。银幕上的第一军人--王心刚
或许,最初走进我们内心的是“史永光”的英俊、“洪常青”的英勇、“张敏”的潇洒、“江洪”的帅气、“杨晓冬”的沉着……但岁月轮换,历史流转,那个淡泊如一的王心刚,却愈来愈以他的为人和品格感动我们。
======银幕上的“第一军人”王心刚和他的电影
2005年06月29日 03:06 深圳商报
“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曾是人们的口头禅。英俊中带着儒雅,潇洒又不失端庄,飘逸仍存稳重,深情而不甜腻,勇敢兼具智慧,坚毅而又明朗——还有谁,比这位将正气与温柔奇妙地融为一身的王心刚,更能俘获人们的心呢?王心刚是纯粹的北方人,却兼有南方人的秀气俊朗,他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
在电视机普及之前,电影一直是人们成长岁月中的一缕阳光,负载着几代人的浪漫幻想。20年前,男女约会唱的还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时的浪漫幻想是“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而在更早些时候,全体女人的梦中情人,则无疑是以王心刚为主角的“地下工作者”——那是一个革命时代的浪漫幻想了。
对于那些如今五十多岁的人来说,“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就是他们年轻时的口头禅。英俊中带着儒雅,潇洒又不失端庄,飘逸仍存稳重,深情而不甜腻,勇敢兼具智慧,坚毅而又明朗——还有谁,比这位将正气与温柔奇妙融为一身的王心刚,更能俘获女人的心呢?
他是纯粹的北方人,却兼有南方人的秀气俊朗;他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他是1962年文化部批准的“22大明星”之一,巨幅照片悬挂于全国所有影院内,供人仰望;在人们对男人这个概念还很笼统的年代,他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或许,最初走进我们内心的是“史永光”的英俊、“洪常青”的英勇、“张敏”的潇洒、“江洪”的帅气、“杨晓冬”的沉着……但岁月轮换,历史流转,那个淡泊如一的王心刚,却愈来愈以他的为人和品格感动我们。
只是因为他,那些故事,那个年代,便永远难忘。
《寂静的山林》(1957年):
不“寂静”的王心刚
王心刚的偶像人生,是从1957年一部《寂静的山林》开始的。这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在此之前,作为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的一名话剧演员,王心刚在他演出的几部话剧中,都是寂寂无名的小配角,是电影《寂静的山林》改变了王心刚的人生。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即将开拍“反特片”《寂静的山林》,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四处挑选演员。在文工团,广布道尔基见到了王心刚,其出众的相貌和阳刚的军人气质给广布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这个新人没有挑大梁的经验,能否出色地塑造一个英俊沉稳、足智多谋的侦查员,谁也无法保证。当然,几年的专业话剧演出给了王心刚信心,连闯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后,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侦查员。
开局顺利,王心刚初登银幕就演上了绝对的“男一号”。他潜在的表演才华迅速展现出来,人们几乎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英俊帅气的侦察员史永光。《寂静的山林》公映后,好评如潮,更被电影界称为将建国后“反特惊险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借着这部标志性影片的东风,王心刚就此开始了他将近半世纪光彩夺目的银幕生涯。
《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
惟一一次反派配角
自出道以来,王心刚的银幕角色大多是男一号、正面形象,只有两次是例外。
第一次,就是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这部影片中,王心刚演的不仅是配角,还是个反派配角。1958年,王心刚被调进了刚成立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女导演王苹正筹拍《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片,她别出心裁地让王心刚扮演了国民党重庆秘密谍报人员姚苇——一个意志薄弱的叛徒。在这样一张正气十足的脸上,粘上小胡子,再扮出种种奸诈龌龊的表情,实在是委屈王心刚了。尽管他的演技着实不错,也算打开了“戏路”,成为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不知怎么了,这个姚苇怎么看也不像叛徒,就好像老电影演员凌元在《黑三角》中扮演的一个女特务般,始终是不像。 但这并不妨碍《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一部经典的惊险样式革命故事片,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不可低估的经验。而王心刚的惟一一次反派配角,也因此而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个例外,则要说到1965年的《烈火中永生》了,这也是王心刚的一大遗憾。1965年,政治风云朝夕变幻,电影界也备受影响。原定由王心刚出演《烈火中永生》三大主角之一的成岗,由于剧本改来改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点突出江姐和许云峰,结果成岗的戏全被删除,只好委屈他去扮演配角刘思扬。可是影片在完成之后,经再次修改,刘思扬的影子一点也不见了,王心刚只成了这部红色经典中露了一下脸的“无名英雄”。
《红色娘子军》(1960年):“红色小生第一名”由此定格
王心刚的诸多角色中,最有偶像感召力、最贴心入肺的,应该说只有《红色娘子军》和《野火春风斗古城》两部。尤其是前者,作为一部影响力旷日持久的“红色经典”,更加成为王心刚表演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陈强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后,举国轰动。海南的蕉风椰雨,洪常青、吴琼花的飒爽英姿深入人心;《红色娘子军连歌》也不胫而走,“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那个领导着一群女人征战的洪常青,现在看来可不是“万红丛中一点绿”,那一派潇洒风流,怎不让人痴迷?
就义前赋诗的一段戏,王心刚并没有台词,依靠的全是肢体语言和眼神,却把一个洪常青的魅力演到了极点。游击岁月是残酷的,洪常青慷慨就义,熊熊烈火中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正是这个“英雄受难”经典镜头,让今天许多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完成了最初的信仰教育。
经由“洪常青”,王心刚作为“红色小生第一名”的地位才正式确立。之后,整个60年代的中国银幕,王心刚几乎包揽了一半以上的英俊小生形象,于叱咤风云中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同时,以《红色娘子军》为始,王心刚的角色也进入了一个有趣的模式:男性引导者与党的形象合二为一的故事形式。往往是这样,男性像兄长一样教育和帮助女性成长,当女性成长以后,男性往往退场或者英勇就义,女人成为第一英雄。《红色娘子军》是这样,《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这样,甚至很多年后的《知音》还是这样。于是若干年后,“洪常青”这种意味的角色成为典范。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
“银幕最佳伴侣”的神话
导演严寄洲对于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改编,是很成功的,银环这个女性的成长映衬了作为男性指路人“杨晓冬”的光彩,这部电影也推出了60年代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对“银幕最佳伴侣”——王晓棠和王心刚。
其实,这对梦幻组合自《海鹰》就开始了,到《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时候则完全进入佳境,说是当年的“万人迷”一点不为过。甚至,当年许多观众都曾一厢情愿地盼望着,这一对璧人儿在银幕下也能凑成两口子呢。1959年,王心刚与王晓棠珠联璧合,出演了电影《海鹰》。片中,王心刚扮演的舰长张敏身穿白色海军服,开着敞篷车奔驰在军港码头,与美丽的渔家姑娘王晓棠坐在礁石边谈心,既英武又浪漫,海很美,他们也很般配——此情此景,于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每个少女的白日梦。而英雄的“海鹰”,也从此成了海军的固定形象,与那轻巧威风的鱼雷艇一起,定格在了一代人的脑海之中。
到了1963年,他俩再度联手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时,更加创造了这对“银幕最佳伴侣”表演上的巅峰。王心刚扮演的杨晓冬,外表俊朗刚毅,待人宽厚诚挚,还有一种兄长才有的温良,杀伤力丝毫不亚于之前的“洪常青”,甚至更加成熟。
《侦察兵》(1974年):
最后一个“红色小生”
1965年,王心刚所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受到“文革”冲击,刚刚33岁的王心刚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艺术生涯。1974年,已经42岁的王心刚复出,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侦察兵》。片中,他扮演了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郭锐,这是王心刚最后一个“红色小生”形象,自此之后,王心刚出演的,就全都是中年男子了。 在此意义上,《侦察兵》堪称绝唱。片中,化装侦察的王心刚戴着雪白的手套大摇大摆去“检查”敌人的大炮,在炮口上摸了一手的黑,他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然后边脱手套边慢吞吞地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就是这个情节,让好多半大小孩们不知重复模仿了多少遍:翻出家里的白线手套,找个地方把它弄黑,然后有模有样地学:“太麻痹了,太麻痹了。”
孩子们尽可以大大方方地学着王心刚的扮相,与此同时,一场王心刚热也在成人中重新蔓延起来。其实,仔细看来,《侦察兵》里的王心刚本人已有了衰败之色,丝丝皱纹隐藏在浓妆下面,若隐若现,这是一个正在老去的王心刚。尽管他仍在强打精神,扮演曾经当仁不让的“小生”,但还是会让人心疼的。这之后,又有了1976年的《南海长城》,1978年的《大河奔流》,1979年的《绿海天涯》,但都不甚轰动,中年时期、特殊岁月中的王心刚已不复往日风采。
《伤逝》(1979年)与《知音》(1981年):
迟暮英雄,壮心犹在
1979年,导演水华把鲁迅先生的名著《伤逝》搬上了银幕,这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王心刚扮演了片中的史涓生。1981年,他又在谢铁骊和陈怀皑导演的《王心刚
来源:沈阳日报
他是部队演员,对军人形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寂静的山林》、《海鹰》、《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知音》……他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角色。虽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他退出了影坛,但人们仍记着这个兵味十足的电影表演艺术家、
国家一级演员王心刚。
今年73岁的王心刚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强壮骨骼、高大身材和堂堂相貌,最让人钦佩的是,他生活低调,不拍广告,不抛头露面,所以十多年里,人们难得了解他的故事。4月下旬,记者经多方采访,对王心刚有了全新的了解。当记者说起那些记忆深处的老电影,王心刚谦虚起来:“我是个很普通的人,有什么可写的,我其实是借了那些好影片的光,所以才让大家到现在还记得我。”
他从沈阳走上银幕
提起王心刚,许多影迷尤其是不少沈阳人对他都特别熟悉。因为,他能在中国电影界史上留下重要影响,与沈阳是分不开的。
说起在沈阳从影的往事,王心刚记忆犹新。他是大连人,生于1932年元旦那天。父亲是一个会计师。他八岁上小学,十分喜爱唱歌和音乐。进入中学后,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了业余文艺演出活动。1949年,即将中学毕业时来沈阳参加了市文联举办的各校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1950年9月他转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参加了解放军,不久,又随剧团合并到沈阳军区抗敌文工团。在团里,年轻的王心刚是个无名小辈,只在话剧中当个配角。
后来一个命令改变了他的一生。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反特片《寂静的山林》,副导演广布道尔基负责挑选演员。在沈阳抗敌文工团,他一见到王心刚,就被他的相貌和阳刚的军人气质吸引住了。经过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后,导演一锤定音:王心刚演“男一号”。
可是那时,王心刚很痴迷话剧,对电影根本就不感兴趣,所以镜头试过了,他根本没往心里去。几天后,长影叫他去拍戏,王心刚从心里不想去,结果被团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不管是演电影还是演话剧,都是革命工作需要。”军人对命令绝无二话,王心刚只好去了长春剧组报到。谁也没想到,这个命令使他第一次走进了电影、第一次演主角,并成了电影明星……
对每一个角色都不含糊
王心刚初上银幕便大获成功,从此他的电影生涯一帆风顺。1958年总政治部一纸调令将他调入刚成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他接连主演了《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等优秀影片,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炙手可热的男明星。
说来挺有意思,王心刚无论是在20多岁还是到了50岁,他所塑造的形象却都是30岁左右的,这无疑给他的表演增加了难度,但他都认真地对待。他常说:“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在银幕上,你的形象会对千千万万个人产生影响,所以你必须要对观众负责。”因此,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他刚进八一厂不久,著名女导演王苹一反常态,让王心刚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扮演国民党秘密谍报人员姚苇。这也是王心刚从影一生中惟一的一个特殊的反派角色,对演员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是一个良好的锻炼。王心刚的表现令大家都很满意。
又有一次,王心刚在拍《知音》时,为成功地塑造蔡锷将军,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从中理解人物的情绪张弛,将文气和武气、外在和内在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时演员的工资很低,他常常不吃早餐就拍戏,有时候拍完戏饿得手都发抖。当影片拍完后,他也因劳累过度而咯血,住进了医院。
骑车上班的高干
王心刚属于军内文职,所以他肩膀上扛的是文职少将军衔,陆军领花,加上一串麦穗,其待遇是副军级。
不愿做官的他在“文革”后期,是服从上级的调动才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业务副厂长的。同时他也被迫从制片厂的集体宿舍搬进了北京白广路一号的部队高干住宅楼。可他不想享受这些特权,就是专门为他配备的专车他也很少用。除了开会之外,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连与他做了十几年老邻居的著名演员里坡都说:“王心刚不是当官儿的料。”
王心刚对记者说,如今,在他的心中,老伴与儿子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王心刚朝夕相伴、情感深厚的妻子杨绍采原是38军文工团演员,1961年在八一厂的《突破乌江》中扮演了红军卫生员。与王心刚结婚后,为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她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演艺天空。在“文革”中,杨绍采因受强烈刺激而重病卧床。王心刚默默地承担着这不幸的灾难,用爱心去为妻子四下寻医治疗,并最终使妻子逐渐地恢复了健康。
昔日“英俊军人”王心刚,如今已经是满头白发,但他和妻子为了照顾远在美国学习工作的爱子,开始经常奔波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大部分时间与儿孙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本报记者陈凤军
王心刚,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学会常务理事。1981年,因在《知音》中成功塑造爱国将领蔡锷,获得了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1991年载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1995年12月,获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而特设的“中国电影世纪奖”。先后在25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主演的电影:
1957年:《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1959年:《海鹰》1960年:《勐垅沙》、《哥俩好》1961年:《红色娘子军》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4年:《侦察兵》1965年:《秘密图纸》1976年:《南海长城》1978年:《大河奔流》1979年:《绿海天涯》1981年:《伤逝》、《知音》1987年:《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著名电影演员王心刚的演艺事业
来源:《中国电影家列传》(五)
在新中国的电影银幕上,王心刚是一位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喜爱的著名电影演员。他从影二十八年,先后在《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野火春风斗古城》、《红色娘子军》、《勐垅沙》、《哥俩好》、《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伤逝》和《知音》等二十多部影片中饰演各种类型的角色。1982年,他因在《知音》中成功地饰演蔡愕而荣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这是广大电影观众对他的表演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也是王心刚近三十年来对电影事业爱之深,研之切,付出了艰辛劳动的结果。
1932年1月,王心刚出生在大连市郊区一个小会计师的家庭。八岁上小学时,十分喜爱唱歌和音乐。进入中学后,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了业余文艺演出活动。1949年,即将中学毕业的玉心刚参加了由沈阳市文联举办的各校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次年结业后,他参军到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后和抗敌话剧团合并),正式成了一名活剧演员。曾在《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
1956年,王心刚应长春电影制片厂之邀,在由赵明编剧、朱文顺导演的惊险样式故事片《寂静的山林》中饰演男主角——我公安机关侦察员史永光,从此迈上了银幕。不久,他又在影片《牧人之子》中饰演了发动群众实现发展草原牧场计划的村长、复员军人德力格尔。由于王心刚在电影表演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水平,1958年,他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活。
作为一个电影演员,王心刚的外在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五十、六十年代,他年轻,英俊,潇洒,今天他仍然保持着一副健美的体魄。然而,王心刚却从不以此自赏。在长期创作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努力地探索人的心灵,熟悉电影表演艺术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王心刚在创造角色时总是充满了信心和激情,并力求表演朴实自然、真挚,符合人物的个性。他在《海鹰》中饰演的快艇艇长张敏、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的游击队政委杨晓冬、在《红色娘子军》中饰演的党代表洪常青,虽然同是我人民子弟兵的指挥员,但是王心刚演来却各具特色。使这些角色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一定的印象。作为人民海军年轻的指挥员张敏的特点是朝气蓬勃、智勇双全;深入敌后策动伪军起义的游击队政杨晓冬,他的特点是稳重老练、机警大胆;而洪常青作为娘子军连的党代表的特点则是胸怀宽阔、感情浓烈、意志坚强、坚贞不屈。三者既有共同的特征,又不失独特的个性,这正是创作者的匠心所在。
在拍摄《红色娘子军》中“教导琼花常青述身世”这一重场戏时,王心刚认识到这场戏对全剧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了使自己的表演不流于一般的说教,曾经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常青谈到父亲被敌人装入麻袋扔进珠江以后,母亲哭瞎了双眼时,感情完全“掉”了进去,甚至激愤得流出了眼泪;第二,常青激起强烈的仇恨,但这种仇恨已经成为巨大的力量,他能克制自己,不是激愤得不能自持。显然,第二种处理方法既符合人物的激动情绪,又比较接近人物内向深沉的性格。于是,当谈到“父亲被扔进珠江”时,王心刚饱含激情、异常激动地啪的一声砍开了椰子。然后,琼花问:“那妈妈呢?”“不知道,父亲死后,妈妈眼睛也瞎了……”王心刚又以双眼有些湿润,但却极力克制着,捧起椰子一饮而尽的有节奏的动作,很好地表现了常青压抑的感情。接着,他又亲切地疏导琼花“要把旧社会烂掉就得紧紧依靠集体——整个阶级”,生动而鲜明地展示了常青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胸怀。
由于王心刚的戏路宽广,并且具有一定的力度,因而成为我国五、六十年代二个善于演“兵”的、有影响的年轻演员。
此后,王心刚又分别在《勐垅沙》、《哥俩好》、《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和《绿海天涯》中饰演了解放军工作组长江洪、指导员、军区保卫干事陈亮、侦察参谋郭锐、民兵连长区英才、游击队长秦云飞等一批可信可亲的我军基层指挥员以及植物学家南林的形象,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电影表演的方法和经验。
如果说王心刚的电影表演在前期是以强烈的自信心和充满激情取胜的话,那么在中期;他的表演则鲜明地表现出了自然、质朴、潇洒的特点。但是由于他来自舞台,使他的电影表演仍带着某些舞台表演的痕迹。有很长一段时间,王心刚一直思索着如何来突破这一关。
1979年和1981年,王心刚先后在著名导演水华根据鲁迅小说改编、导演的《伤逝》及谢铁骊和陈怀皑导演的表现蔡愕将军传奇故事的《知音》中饰演了史涓生和蔡愕两个人物。在这两部影片中,王心刚的表演艺术水平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他说,《伤逝》使他真正开始理解并进入了电影表演这一艺术领域。使他开始注意从电影的独特表现方法和剧作的总体构思出发去构思自己的表演,去创造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这无疑是他经历了长久磨励而得到的深切的经验体会,确实体现了他的进步和成熟。
在影片《伤逝》中扮演涓生,这对王心刚来说,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影片的导演水华说“他(王心刚)不熟悉二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没有感性的东西”;加上“这个戏没有强烈的形体动作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要通过大量复杂的内心活动,含蓄地反映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里,涓生这样的知识分子所受的压力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及其命运,任务是很重的。”但是,王心刚却渴望着扮演这一角色。他阅读了鲁迅的大量作品,从中了解了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情况,理解鲁迅笔下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他对《伤逝》的总体构思,从时代背景到人物和人物关系等都作了极为精细的分析,从而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涓生的思想、性格、感情的每一点细小变化的内在逻辑性。在每个镜头拍摄前,他都和导演认真地交换意见,寻找人物准确的内心独白,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娴熟的表演技巧换来的是角色创造的巨大成功。王心刚饰演的涓生无论是外在的形体动作和画外念白,还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动作,都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二十年代一个曾经陶醉于个性解放、不承认严酷现实、而又被现实的墙壁碰破头皮而有所醒悟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在表现涓生从一个尚能温饱、幻想个性解放的小职员,到幻想破灭而逃避现实,把现实的艰难的重担推给子君一人,一直到子君的死,促使他苏醒的过程中,他所赋予人物的感情色彩是丰富多采的:有一开始的充满幻想和希望;有结婚初的欢欣和满足;有被嫉妒和辞退时的瑟缩,气愤和颓然;有挣扎着译书、著文时的激奋和不顾一切;有碰壁时的自惭、懊恼和无可奈何;也有逃避现实、躲进图书馆与子君分手时的苦闷、彷徨;还有反省时的悲哀、内疚、悔恨和疾愤……这一切,王心刚都通过他准确,鲜明、细腻的表演,揭示了涓生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伤逝》中,由于人物、对白极少,又没有强烈的形体活动,除了旁白以外,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表达是靠摄影机以大量的中景、近景、特写、长镜头,以及演员的表演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演员对角色的言行、心理活动,理解得非常深透,并通过自己真挚的表演体现出来,难度是比较大的。王心刚正是以他真实、饱满、准确、精细的表演,体现了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当几个镜头拍摄方法类似的时候,王心刚的表演更显示了它的丰富性的特点。例如,影片中有两处类似的两人对视的静场戏。一处是热恋,一场是分手前夕。王心刚的表演真挚、深沉,那饱含激动的热切希望与低眉敛眼的冷漠、淡然,二者对照是何等鲜明。又如,同是缠毛线,涓生向子君求爱时,我们看到银幕上王心刚的两只手微微发抖,紧绷着的毛线在晃动:当两人感情产生裂痕时,子君用力扯动毛线,王心刚的表演则表现涓生不为所动,双手停止了放线,终于使毛线绷断。这两个细节,同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却又不感到单调。
《伤逝》以后,王心刚紧接着参加《知音》的拍摄。他十分喜欢蔡锷这个人物。在阅读了许多有关蔡锷的传略,记事等材料后,他很快理解了导演指出的蔡愕城府深、有韬略,只有军人的风度是不够的话。导演提出要武将文演,要把蔡锷处在复杂情况中的不同面貌表现出来的设想。因此在人物创作中,王心刚紧紧抓住蔡锷由对袁抱有幻想,到逐渐悟察袁不怀好意,直到幻想破灭、毅然负起讨袁护国重任的思想脉络及其风流潇洒、城府颇深的军人特质。着重通过蔡被困京都,尚为国为民深深担忧;巧离北京及怒揭讨袁护国大旗等一系列情节,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反对复辟、坚决拥护共和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传奇性的人物形象。影片中有一场蔡锷在总统府作战室得知袁世凯秘密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使他的抗战幻想彻底破灭,心情极度复杂激动的戏。王心刚认为,这里虽然篇幅不多,却恰恰最能表现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人物气质。因此,在表演处理上,他十分注意突出人物情绪的张和弛,文气和武气、外在和内在感情的统一。当蔡锷于人民群众愤怒的示威声中,听到副官何重报告说袁世凯秘密签订了“二十一条”时,他先是震惊愕然,继之怒不可遏、愤然拍桌,大手横扫桌面,掀掉作战地图,然后侧身成剪影,在一个较长时间的静场中,流下了眼泪。很有层次地表达了蔡锷的震怒和痛悔自己受骗的心情,以及对民族、对国家深深负疚的感情。简洁、传神地勾画出了一个爱国将军的生动形象。王心刚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受到了专家和群众的广泛赞扬,终于使他以此荣获了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桂冠。
王心刚从舞台到银幕,三十几年走的是一条严肃认真地探索人生、理解人的心灵,刻苦地磨炼自己的思想品格,不断丰富自己艺术修养的崎岖坎坷的上坡路。王心刚为人谦虚正直,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向生活汲取营养和力量。
参加拍摄《红色娘子
王心刚演出的电影
王心刚曾经参与的电影有伤逝(1981), 侦察兵(1974), 勐垅沙(1960), 南海长城(1976), 寂静的山林(1957), 海鹰(1959), 牧人之子(1957), 秘密图纸(1965), 红色娘子军(1961), 绿海天涯(1979),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