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网
  2.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81)的海报和剧照

西安事变于1981年上映。西安事变也被叫做XI’AN INCIDENT

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杨派进步人士田文浩与我党北方局南汉宸联系后,田来到杨虎城寓所,带来了我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杨的爱国抗日热情。
当时的张学良,正为陕北'剿共'失利,受到蒋介石的斥责而大为苦恼。后来,他到上海探望进步人士杜重远,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杜建议张与杨合作,并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正在研究我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军事部署,李克农回来报告张学良希望与我党接触、杨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张的消息。毛主席决定派人与杨虎城联系。
张、杨回到西安后,我上海地下党通过杜重远和李杜介绍丁力到张学良处。这时,杨虎城也秘密会见了毛主席派来的人,并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蒋介石安插西北'剿总'特务李达权和郑广清一直注意张、杨的活动,密报南京。
东北军高福源团长被我俘虏后,深受我党抗日救国伟大方针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一天,张学良接到东北军王以哲军长的电话报告,我党派李克农与张学良见面。张偕同丁力一起去洛阳王以哲军部会见了李克农。事后,李克农向毛主席等领导汇报了张要求见中央领导的意见。
毛主席决定派周恩来在延安与张进一步会谈。'延安会谈'达成我党与东北军停火的协议,张还表示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李达权和郑广清抓了张学良的赵副官,想弄清张飞往延安的内幕,但赵副官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执法队搭救脱身。张为这事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丁力建议张给南京发电报,了却此事。张、杨于此事中以诚相见,终于携起手来。
南京蒋介石接到张关于抄西安省党部请求'处分'的电报,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对蒋的'宽宏大量'迷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从洛阳转抵西安,下榻临潼的华清池。张、杨主动求见,以探虚实。杨已察觉蒋来意不善。当蒋约张个别见面时,蒋谴责张学良辜负了他的器重!张则不断'苦谏',被蒋拒绝,蒋严令张、杨全力'剿共',否则将采取断然措施。
此时,西安上万学生冲出中山门前来临潼请愿,蒋命令宪兵团对学生'格杀勿论'。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发生。张学良赶到,力劝学生保持镇静,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应学生的请求。
12月12日,张、杨被迫对蒋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两地同时进行。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互祝成功并决定一方面以'八项主张'通电全国,一方面邀请我党来西安共商解决事变。蒋被活捉的消息传到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大使密谈后,以'拯救委座'为名,准备轰炸西安。宋美龄坚决反对,并戳穿了何企图取代蒋的阴谋。我党中央接受张、杨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
周恩来对张、杨全面阐述了我党关于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方针,又亲自面见蒋介石,不仅向他分析了我国国难当关头的局面,并且揭露了何应钦的灭蒋野心,蒋才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在我党和张、杨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会谈中,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议。
但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军官得知张、杨同意在蒋不履行签字手续的情况下放蒋回南京,写了'抗议书',表示誓死反对。张学良看到'抗议书'后,匆匆亲自送蒋回南京,当周恩来获知这一消息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离开地面,周恩来对此深感遗憾。西安事变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影片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正面展现了西安事变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它的突破在于将宏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与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又将这个包含看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影响的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些都通过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体现出来。
该片带有浓厚的纪实性、文献性,片中的环境与人物紧密交织,相互转化,从而为叙事和写人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基于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该片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的塑造,都有突出的成绩,生动地表现了张学良的“帅”气十足、坦率热情和杨虎城的老成练达、大智若愚,对蒋介石形象的把握更是准确丰满,有一定的突破。

西安事变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