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写真照片
陈凯歌的生日是1952年08月12日,出生于北京。 他身高173cm。
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原名陈皑鸽,祖籍福建长乐,1952年8月12日生于北京。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其父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初中毕业后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 ,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 ,他执导的《黄土地》,以其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主要电影有《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等。
陈凯歌前妻是洪晃,现任妻子为著名演员陈红。
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黄土地》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影片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获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90年代,陈凯歌拍出大异于以往风格的《霸王别姬》。影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影片因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及内蕴的丰厚的东方化的人文主题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等8项国际奖。说到陈凯歌,他的夫人陈红有点动情:“可以说陈凯歌把人生中最精彩的东西都给了电影。我记得他以前拍《刺秦》的时候,像一个苦行僧,背负了太重的历史感、使命感,悲天悯人。但是他拍《无极》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快乐,他的人生观有变化了。”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编辑本段]【与《霸王别姬》】
陈凯歌电影事业的巅峰之作,从《黄土地》开始陈凯歌就以凝重深沉的电影语言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镜头世界。然而《霸王别姬》是他最灿烂的一次歌唱,看罢全剧,你会禁不住长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整部电影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仿佛戏里戏外不分情境的纠缠挣扎。少年程蝶衣无论如何不能抗拒自己是男儿身的意识,在师傅近乎严酷的责打命令中硬声声改口说出了一句“我本女娇娘”,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即是一种注定。
没有人怀疑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投入演出,以至于很长的时间里连他自己都承认很难一下子走出程蝶衣的流转牵挂。舞台上的生动眼眸,舞台下不可自已的坠落沉浸,在整个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中他始终扮演着被动怅挽的角色。就如多少年前那一出英雄美人的悲剧上演时一样,他无论如何是一个逃不开放不下的唱响挽歌者。陈凯歌在程蝶衣的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心血,从开始的被迫入戏到最后的凄然自刎,一贯凝重的镜头竟然透出无限哀怨的惋惜。是为他悲亦是为己悲?!
相比之下张丰毅从形象到气质都是男性阳刚的代表,只是不够鲜明的爱恨情愁更使故事本身添了无限苍凉。一个始终坠落,一个终究还是不能免俗的沉浸世事,这样的错位怎能不令人惋惜?
很多年前看李碧华的原著,看到的是女性细腻柔软的淡淡忧愁;再久之前是张爱玲青涩时期的练笔之作,也是同样的一出戏于张爱玲的笔下则多了几分谐谑,我想世事洞明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无常变换应是了然于心,不多的文字背后掩藏的也是无限悲凉的心境,只是她不明说,不明说,故作潇洒的任有你我自己来看。
然而陈凯歌还是将故事搬上了银幕,当赵季平浸透中国古典韵律的音乐配合着影像作出呈现时,我几乎感到了一阵压迫的沉重。扛不起的是人生,历史,宿命和挣扎,剥离了想象的虚幻,不得不直面台上台下的孤独起舞时,没有人能够逃脱仓皇的失落。
巩俐在里面的演出像是94年张艺谋《活着》的提前彩排,或许跟陈凯歌刻意凸显张国荣有关,总觉得巩俐的菊仙少了一些立体深沉的情绪。这个女人其实也很可悲,她跟一个男人争夺着心爱的男人。故事和戏里都没有她的加入,然而生活中她不得不扮演纠结心愿的女子。青楼生涯的卖笑,红尘俗事的纷扰,走过了日日夜夜或悲或喜或刚或柔的岁月,以为终于走到了幸福的彼岸,可是弄人的苍生仍然不能让她善终。她死的时候分明带着寻求救赎的微笑,卸下伪装的坚强,这个女人比谁都脆弱。这一次她跟死神的亲吻也算是一种成全吧。
影片的高潮在我看来是文革武斗的火焰,弥漫的火光烟雾中镜头对准了妆面变形扭曲的程蝶衣和段小楼。没有人能够解释人性中真善对错的变换,他们相望的眼神至今令我耿耿于怀,一个无言质问的悲苦,一个无奈受责的内疚。可是互相撕咬的同时是心裂般的疼痛,中间的那个女人何尝不能体会?!
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灯光的体育馆中场,站着迟暮的段小楼,进来的是同样迟暮却依然痴情的程蝶衣。结束的时候还是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人,中间隔着的曲折艰难,我们已经看在眼里。于是那一个转身的慨然自刎,我们并不惊讶,只是面对注定的悲剧,仍然免不了叹息。为什么虞姬注定要死在项王的前面,为什么如此的深情对唱换不来一次转世的幸福?
陈凯歌不能放弃悲剧带来的震撼和凝重,一如后来在《刺秦》中他对历史近乎固执的迷恋。《霸王别姬》的成功来自故事,来自人物,来自导演,来自音乐,来自戏里戏外不能分割的爱恨纠缠。这样的电影看一次就是一次消耗,回头张望自己和命运的连接时,前生来世的惊觉轮回是不能用言语描述的。
是宿命的注定还是今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从电影里寻找,唯一的途径应该是你的生活本身。
一出人生的悲剧,一首惊世的绝唱,只是看的时候不要被陈凯歌的凝重压垮了信心的肩膀。
[编辑本段]【人物评论】
关于环境
陈凯歌获得了“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提名。这一奖项,原本是褒奖为中国环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因拍《无极》破坏环境的陈凯歌怎么能获得提名呢?主办方的回答很有意思:“有时反面事件的影响可能会更有警醒作用。”
去年当选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梁从诫先生,对此不以为然。梁先生说,陈凯歌绝对不能当选绿色人物,在环境保护方面,他更像一个黑色人物。
我倒愿意看到陈凯歌当选,因为我很想听听他的“获奖感言”。获奖无数、能言善辩的陈凯歌会说什么呢?我希望,他会说:“感谢大家给我这个奖,感谢公众对《无极》摄制组的批评,感谢媒体的监督。”我希望,他会表示:“在今后的拍摄过程中,我一定注意环保。”
我知道,我的希望多半会落空。这,看看陈凯歌这半年来的表现就可以断定。《无极》面市后,出了两大新闻:先是胡戈甩出一个“馒头”;后是媒体曝光摄制组毁坏环境。对前者,他暴跳如雷;对后者,他默不作声。是陈凯歌的涵养一下子变好了?当然不是。他的这种沉默,其实是对公众、对舆论的一种轻慢。他的潜台词是:我就不认错,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后来,就看到陈凯歌毫无愧色地出席各种公众活动,神采飞扬地面对记者的话筒、闪光灯。看起来,他像是已经把在香格里拉干的事忘得精光。
但是,公众可不这么健忘。这次,在5万多人参与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推举中,陈凯歌成了大热门,就是明证。
陈凯歌最终能不能“绿色”一回,理性的人都会作出正确判断。可以肯定的是,陈凯歌若一意孤行,咬紧牙关,硬不认错,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只会越来越黑。
对电影的感情
陈凯歌电影,最早的《边走边唱》、《黄土地》、《大阅兵》,大概现如今做娱记的没几个看过――别说娱记,就是跟陈凯歌合作过的演员当中,也没几个看全的。
那些电影就是在娱乐如此发达的现在上映,也一定票房不好。
说他“背负上下五千年”,也许就源于那早期的几部影片给人忧国忧民之感;对于“中国人”的“地性”,他似乎一直是怀有兴趣和表达的欲望的。
那是一种仇恨的感情。
他在年轻的时候是个愤怒的文学青年,但又不是浑不吝的愤怒,而是带有先天敏感脆弱的愤怒,这天生的弱质使得他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时不时有一点自卑。
这未必是事实,但这是《少年凯歌》里面那个少年所呈现的模样。
他好强,甚至可以违背自己的天性而一任日后的忏悔――忏悔渐渐也成了一个他喜欢的闪光的部分,好像桃花扇上那滴血,经过粉饰成就了一株绝色花。
他也迷茫,在耽于“温柔地杀我”的日子里,他前有《霸王别姬》――一经怒放便永远凋零;后有妻儿,生活原本早该尘埃落定。
对于一个艺术家,生活的安逸未必于艺术有益,当《荆轲刺秦王》耗尽他最后的一滴仇父血,他一旦穿上父亲的外衣准备为儿子的千秋大业从容赴死的时候,带有讨好意味的“和你在一起”的心态和姿态,是注定的产物。
此刻,我们不知道《无极》是什么,我们如果经由以前的作品来推测显然也是无聊的,因为到2005年《无极》上映,毁誉自见分晓。
记得有一个报道说,《无极》的时间是“3000前之未来”――很不懂这3000年前的未来究竟是指什么,但是这一句话,真是太像陈凯歌说的话了。
才子如他,总会体会到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情怀,也触摸着凡人触摸不到的艺术的疼痛,只是略带浮夸的本性总使得他在表达这些精美的东西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愿这不是《无极》的宿命。
陈凯歌演出的电影
陈凯歌曾经参与的电影有和你在一起(2003), 末代皇帝(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