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记实的海报和剧照
南京沦陷前的情况
1937年,早在抗战一开始,日寇飞机就滥炸南京,前后达百余次之多。其轰炸目标多是非军事目标,南京最热闹、人口最稠密的城南一带,受到的空袭最多。九月二十五日的一次轰炸最为残酷,自上午九时半至下午四时半,日机先后五次共九十五架次,在南京上空共掷炸弹约五百枚,致使平民死伤六百余人。
下关难民收容所一处亦不幸中弹,死者达百人以上。遭到轰炸的,除电厂、自来水公司、广播电台等外,还有在屋顶上漆有红十字的中央医院。
十一月二十日,日寇逼近南京,国民党政府发表迁都重庆的通告,南京陷入一片混乱。大大小小的官僚争先恐后地逃离了南京,剩下的是无依无靠的老百姓。抗战前,南京人口约百万,战争开始后虽已开始向各地疏散,但能够远走他乡的多是达官贵人、豪绅富户,一般居民顶多投奔四郊,暂避战火;加上前方各地的难民陆续逃来,因而南京的居民仍然不少。国民党政府对这些彷徨无主的难民听之任之,倒是一些“热心公益”的美、英外籍人士,建议在南京成立“国际委员会”,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难民区。国民党政府接受了这一建议。
十一月二十五日,日军分三路进犯南京:东路沿沪宁线,攻南京正面;中路循宁杭线,取溧水、句容,袭南京之背;西路自广德、宣城、芜湖,包围南京。十二月初,三路日军均已进抵南京外围,与守军发生战斗。当时南京守军有十余万,归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指挥,但唐采用了将外围阵地放弃,困守孤城的战术
,坐以待毙。
十二月十二日,日军主力猛攻雨花台,至正午,雨花台陷落。下午二时,又攻陷中华门,南京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下午五时,唐生智匆匆开了一个历时二十分钟的师以上将领会议,散发了一份油印的突围命令,而他本人却不顾自己立下的“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仓皇地渡江出走了。十三日,日寇占领南京,从
此一幅更为残酷的图景呈现在我们面前。
两条血路
当日寇侵入南京时,城内剩下的居民,大多数都躲进了“难民区”(详下)。其余有些人是公司、商店里的留守人员,有些人是市民,他们要看守自己的房物,因此,街道上已经见不到多人了。可是前方溃散下来的散兵、伤兵、病兵,以及被炮火和日寇驱来的各地难民,扶老携幼,从中山门、中华门涌进了南京城。他们来到南京后,敌人的炮声、枪声愈来愈紧,大家更感慌张,希望躲入难民区的“难民收容所”,但又被拒绝;最后,则希望冲出城门,渡过长江。于是,一部分人群涌向通向长江边的中山北路,准备闯过挹江门到下关中山码头渡江;一部分人群涌向中央路,准备闯过和平门到燕子矶渡江。
当许多难民向中山北路、中央路移动时,最后逃出南京的一部分国民党官兵,蚁集在江岸上,未能脱险,此时深怕难民群妨碍他们,所以把挹江门、和平门两道城门紧闭起来,以便于他们抢渡逃生。
两条马路上的人群,后面有日寇的炮火,前面阻于紧闭着的城门,哭喊声、怒骂声,响彻两条马路。这群难民,多半是伤兵病兵和老弱男女,又久经冻饿,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或向四面逃避,或逗留原地,失去了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午,日寇从雨花门、光华门、中华门三路侵入城内。当天入城的日寇,为谷寿夫部队。这些兽兵入城后,一部分立即占领各级政府机关、银行和仓库,一部分则野兽似地寻找屠杀对象。于是,马路上的难民群,特别是中山北路、中央路和两旁街巷中的难民,就被他们当作战斗的目标,使用机枪、步枪和手枪,疯狂地射击。南京大屠杀当即展开了。
成群的老人、妇女、孩子和混杂在人群中的伤病兵,随着枪声,纷纷倒卧下去,大多数当场死亡,但也有仍在呻吟、叫骂。马路和街巷,顿时血肉狼籍,尸体纵横。毫无人性的日寇继续对手无寸铁的人们射杀。这天仅仅是屠杀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