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网
  2. 生活的颤音

生活的颤音(1979)的海报和剧照

生活的颤音于1979年上映。生活的颤音也被叫做THE THRILL OF LIFE

粉碎'四人帮'后的首都。青年小提琴家郑长河在音乐会上演奏着自己用血泪谱写的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观众席上的年轻姑娘徐珊珊激动不已,她回想起那令人难忘的1976年……清明前夕,郑长河遭到'四人帮'的爪牙、文化部某处副处长韦立的追捕,危急中被徐珊珊救下--她认出他就是昨天在天安门广场帮自己抄录诗词的青年。在一场音乐会上,郑长河无视'四人帮'爪牙的威胁,勇敢地演奏了自己为悼念周总理而作的提琴曲《一月的哀思》,赢得了珊珊的衷心敬佩,从此,他们两人的心逐渐贴近。韦立正在拼命追求珊珊,他向珊珊的父亲--协和'反革命罪行',珊珊父母大为震惊。章国英惧怕韦立的威胁,不许女儿再与郑长河来往;徐以祥却记起郑长河为了抵制'四人帮'在总理逝世的第二天下达的演出任务,找他开病假条的事,因此对长河和珊珊这两个年轻人寄予深切的同情。珊珊的舅舅章国梁是郑长河的父亲郑公仆在干校时的难友,他教导两个年轻人,不仅要主动斗争,还要善于斗争。韦立赶到章国梁家,故意显示自己与珊珊的'特殊关系'。郑长河十分反感,离开章家,投入天安门广场上民众的海洋。珊珊斥责韦立无耻,勇敢地去追寻自己心爱的人。郑长河在民众的呐喊声中得到启示,决心把《一月的衣思》发展为小提琴协奏曲。韦立出于政治投机和感情的嫉妒,欲置郑长河于死地,徐以祥得知迅速通知了女儿,在珊珊阖家的帮助下,郑长河再次躲过了韦立的迫害。清明节,在郑长河的倡导下,徐以祥家举行了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小型音乐会。韦立带领党羽赶来,搏斗中长河身受重伤,参加音乐会的群众也遭到残酷镇压……一阵鼓场把沉浸在回忆中的珊珊唤回现实。舞台上,乐队奏起了协奏曲的最后乐章,'人民在前进'的主题旋律铿锵回荡……
影片以1976年“四五”事件为背景,表现了人民正义的呼声和内心的压抑,他们的挺身反抗,表明人民的情绪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部音乐抒情片将剧作与小提琴协奏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音乐起了灵魂的作用,变为刻画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
该片没有繁复的戏剧结构,矛盾冲突集中在几大段戏里,使主人公的行动和感情交流与音乐作品的呈示、变奏、发展密切相连,同时显示了音乐片中音乐的相对独立性。影片在艺术处理上,体现了洋溢着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现代生活内容与世界电影发展中新的技巧与新的语言的结合。
影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生活的颤音演员表